搜尋此網誌

2011年5月11日 星期三

淺談Color為什麼只聞雷聲大,不聞雨點響

之前一推出的時候就想要打一篇感想文了,不過後來忙著忙著就忘了,今天再次看到別人介紹的文章,還是花一點時間寫吧 :)

Color是一個手機上的app,目前似乎只有iOS版,前陣子炒的還蠻火的,個人印象比較深刻的是他們為了推出這個應用還把color.com的域名買下來(花了幾千萬美金),然後又聽說是跟一般拍照應用很迥異的拍照程式,當時想說該不會又是另一個類Instagram的程式,就下載來玩玩看,這玩下去可不得了,竟然是一款讓我非常無言的拍照程式,大概舉出以下幾點:


1.完全不同的社交圈
像instagram這種類型的應用,可以讓我們從facebook、twitter等地方把好朋友拉進來,讓我們可以關注好友的最新照片,同樣也能夠知道我們拍下照片的同時,至少有誰會看到(社交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分享),而Color可酷了,它的社交圈是以周圍來計算,也就是說會看到我拍這張照片的人,就是在我附近並且有用Color的人。問題來了,有許多的應用一開始使用人數不多時,會被使用的原因是使用者拿來做紀錄,並且看看其他人的傑作,而Color的地理位置限制不巧在這個地方沒幫上忙,反而害了它。假如我經常出沒的地方就這幾個,那我可能永遠不會看到這些地方以外的照片,當內容變動不大,很快使用者就膩了。

這是一個惡性循環,拿Instagram來說,成功的方程式是:看別人分享好玩->自己也來拍->另一個人覺得不錯->加入,如此的正向循環,從註冊帳號數可以得知這個雪球是滾很快的。而惡性循環則是反過來:第一次好奇試試->發現附近沒人只有自己->看不到照片無聊離開,除非有什麼特別的外力驅使,不然我認為Color要做到正向循環並不容易。

2.需要高度的默契
也因為地點這個特性的關係,不像instagram那樣,隨時隨拍為自己做紀錄、分享給社群看,Color需要使用者跨過一個心裡的門檻才會打開,這個門檻就是使用者確信現在所處的這個環境會有不少人使用(例:NBA、MLB、WWDC等),因為要是整個周圍只有自己在用,那還是Fail,而且有些鏡頭可能就只有某個瞬間有,這時候要開啟instagram還是Color,我想不必多說。

另一方面,Instagram有一些精選鏡頭,是社群裡特別挑選過最受歡迎的幾張照片(最多like或comment),裡面的多樣性很多,可能有風景照、動物照、人物照等等五花八門。就算大家默契都超好不約而同開啟Color來用好了,而Color裡幾乎就只會有一種類型的照片,就是當下所在位置的照片。或許在前排的人能夠拍到更近、更帥的賈伯斯,但來個100張不同角度的賈伯斯都不會看膩嗎?

3.照片壽命
我個人對這點不太確定Color是不是如我想像這樣,但是假如以他這個使用方式來講,如果我離開當地後,照片是否就沒辦法跟別人分享了。受限於地點的關係,當我拍完WWDC照片後,我離開會場,也許在WWDC裡頭可以跟許多人互動、分享照片,但離開之後這些照片是否就死了,其他人沒辦法再看到了,感覺有點像是速食照片。

4.隱私是關鍵
不知道是我太敏感還是怎樣,相對於分享給自己熟悉的朋友,總覺得拍的照會被附近得陌生人看到感覺上就有點怪怪的。而這個疑慮,可能就讓我只敢在大場合如球賽才會拍拍照,自己居家或比較私人活動時反而就不會開啟。照片可以表現的細節很多,這也是其與文字差異很大的地方。


自從Color推出時下載使用過沒多久就刪除後,就沒再用過了,所以也不知道Color目前有沒有解決上面某些問題。但就我個人來說,我認為Color可以朝另一個方向走,或許會變成熱門應用。就是把以照片為內容改成以文字為內容,在一個場合拿手機拍照可能讓人覺得不自在,但打字就不會有這個問題。而某個區域的群聊系統感覺上也創造了另一個互動性,例如在WWDC時某人可以說:「嘿,你覺得等下他會拿出什麼?」「我猜是iBoard吧」「你不覺的他好像又更瘦了嗎?」等等,而不是一張張相似度超高的照片。而默契的問題,我覺得可以靠通知來解決,就是縱使我沒有開啟這個程式,但附近如果有人開啟了並發文了,我就會收到這個通知,進而也開始使用,這是比較好的一個做法。


其實還有想過更宅的運用,例如當捷運有人在附近並且使用時,就可以發文問說「靠著門的女生穿的高跟鞋真好看,什麼牌子的啊?」或者直接跟隔壁在用iphone的正妹搭訕「妳也是iphone愛用者嗎? :)」或者當做問答平台「附近有沒有動物醫院啊?」等等,可以適用的情境很多。重點是有使用者發出訊息時,有安裝這個程式並且有連上網的手機都會出現通知,而不是要使用者自行開啟。如此一來地點特性才真的能發揮運用的優勢與價值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