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尋此網誌

2011年4月20日 星期三

物聯網時代來臨,台灣如何逆轉情勢



正趨火熱的物聯網(Internet of Things)已經燒了一段時間,許多方便的工具便利了我們的生活,Dropbox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,從此不用USB插來插去,也可以免於病毒的傳播,地點服務LBS在最近也有被炒起來的感覺。然而,如果說到軟體服務或雲端儲存,這幾乎是美國的天下,數個頂級雲端公司都是美國的,如Amazon、Google、Apple等,這方面的遊戲規則完全由他們去決定,台灣除了幫忙製造載體(手機)外,並沒有辦法吃到其他塊,而且,硬體只能賺一次(當然如果換機子可再賺幾次),跟服務方的軟體所創造的效益沒得比,沒辦法,誰叫OS是人家做的。



不過我們不需灰心,因為物聯網的另一個特色在於個人化,這不但會有隱私的狀況,也只適合單一使用者。舉個例子來說,現在我們可以在某些物件內安裝感測器,依照當時狀況回報資訊,如倫敦鐵橋會用twitter發布幾分鐘後將要升起、下一次下降是幾分鐘後,這種公開的訊息能幫助即將經過的人。而家裡的盆栽則不是這麼回事,只有當事人才會需要這份資訊。

或者另一種狀況,我們只需要使用該物品時才會需要其資訊,如騎車,我們可能想知道目前車況、通知我們車子哪裡出問題、告知我們附近哪裡有機車行,利用藍芽等近端通訊方式傳送到手機。也就是說,物聯網的「網」不只是代表網際網路,也代表了區域網路的下一個階段。

台灣能夠在下個10年逆轉的打擊區就在這理,我們的強項是在已有的技術上提升效率或降低成本。現在最普遍的近距離傳輸技術是藍芽,雖然它的距離能夠到十多公尺,不過卻還沒辦法像RFID那樣到處嵌入物件中。如果有下一個技術能夠像RFID標籤這樣普遍,距離又能拉到數公尺,我認為這將會產生許多私人使用需求。在大家一窩蜂走向分享(開放)為主的「互連網」的時候,其實個人私用需求卻還沒有個普遍的系統。

另一方面,做一個新的OS是很困難的,因為它牽扯到太多的介面、軟體等技術,反而在區域物聯網中,我們可以將焦點放在感測器、資訊傳輸的硬體上,套用一些協定或像android這樣的公開系統,就足夠架構起私人的區網環境。

當然最終還是得有一個顯示資訊的介面,目前的智慧手機越來越普及,功能已經足夠。未來戰場將在於通訊協定與客制化感測器上,例如花圃感測器就要有檢測濕度、溫度、土壤酸度等功能;機車則需排煙濃度、胎壓、電池存量資訊等。可以做的種類很多,期待台灣下一個未來股王的出現,加油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